36人死亡,13人受伤,8月10日23时34分发生在秦岭一号隧道口的特别重大交通事故引发广泛关注。目前事故还在调查中,交通言究社将持续关注,并且推出专家文章。今天和大家分享美国道路工作者提出的路侧宽容设计理念,驾驶人总会犯错,如何避免因驾驶人小小的过错而导致重大伤亡呢?
距离“秦岭一号隧道“8·10”重特大交通事故”已经过去3天,社会关注度依然很高,超过6成的网友质疑隧道口在设计上存在问题。
❖ 为什么隧道口是危险区域?
目前秦岭一号隧道“8·10”重特大交通事故调查结论尚未得出,但经常开车包括坐车的朋友都知道,隧道口确实是相对危险的路段。进出隧道的瞬间,司机的视觉和听觉都会经受剧烈的冲击。
现实中因为各种原因,隧道口和道路经常不是丝丝入扣的,进入隧道时道路经常会收窄。隧道内光线昏暗,有的短隧道干脆没有照明,视觉冲击明显,有时会导致短暂的失明现象。在夜间,刚好又会反过来,外面暗,里面亮。由于隧道危险所以一般都会限速,所以进出车辆还要经历一个急减速和急加速过程。
在这个时候司机比较容易发生误判、误操作。因此,道路与隧道的安全过渡是个重要的设计问题。对进出隧道的车辆,道路应当有明确安全的指引和保护。如果隧道口过渡设计不好,就可能暗藏危险。
▲图:较好的隧道入口设计方式会尽量减少突变,包括连续的护栏保护和清晰的线形指引,以及渐变的照明效果。
▲图:明显收窄,且路边无连续护栏保护的隧道。
❖ 为什么要推广宽容性道路设计理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道路工作者提出了路侧宽容设计理念。该思想产生的初衷是:作为道路使用者,在行车过程中发生驾驶过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其发生的驾驶过错不应以其生命作为代价,应该为驾驶员行车过错提供宽容的空间与措施,最终实现拯救用路者生命或减轻受伤程度的目的。
一句话,是人难免犯错,即使是像大客车司机这样驾照等级要求最高的司机。道路应具有较强的容错,纠错能力,这就是宽容性设计理念。
▲图:路侧净区,1960年代,美国研究机构认为,路侧为平坡的情况下,80%~85%的车辆可以在车道旁9米宽的范围内重新获得控制。
路侧净区就是宽容性设计的一种体现。具体而言,宽容性道路包括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建立平坦、无或者少障碍物的路侧净区,将路侧障碍物对车辆的威胁降到最小,设置路边振动带、隔离带、护栏、缓冲垫等等。
▲图:路侧解体消能设施。路边各种杆柱如果过于结实,就可能给车辆造成威胁,所以引入了解体消能的功能,不管哪个方向,汽车一撞就断。
▲图:长坡紧急避险车道,最早的避险车道于1956年出现在美国加州。
在以往的交通事故分析中,人们总是认为交通参与者,即驾驶员对交通事故应该负有主要责任。然而,驾驶员的生理活动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极限的,对于持续平淡重复的动作、外部信息,极易产生疲劳和放松警惕,对于突发事件,经常来不及做出准确的反应。因此,苛求每一位驾驶员能够在突发状况面前都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操作,这是不现实的。
道路应更加宽容,即不强迫驾驶员强行、被动的改变自己的状态来适应一条道路。不应该苛求每一位驾驶员都能够以正确判断、敏捷反应来弥补由于道路本身因素导致的行车隐患,并且当驾驶员出现失误时仍能提供一定的安全行车条件,为其纠正错误提供缓冲空间,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或减轻交通事故的损伤程度,最大限度保障驾驶员的生命安全。
什么是好的设计呢?看这里:
▲图:常见的传统垂直路肩。
▲图:荷兰某地道路倾斜路肩,与传统垂直路肩相比更安全,机动车、非机动车碰撞碾压这样的路基不易导致翻车。图片来自《宽容性是怎样体现在荷兰的道路设计中?》
▲图:荷兰某处高速边缘有保护的防撞护栏尽头,有吸能防撞效果,防止直接刺入车辆。图片来自《宽容性是怎样体现在荷兰的道路设计中?》
▲图:缺少足够保护的高速护栏末端,遇撞击基本不具备吸能效果,容易刺穿车辆。
❖ 对于宽容性道路理念,我国有哪些具体实践?
道路设计不宽容,甚至包含缺陷并不是罕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资源成本因素,也有经验和理念的问题。目前,受土地资源、自然条件等限制,中国不太可能采取如9m净区这类做法,但是针对具体问题方法还是很多。
以青海省湟倒公路(湟源至倒淌河)长大下坡为例,该路段从2003年9月建成通车到2006年9月,不到两年半时间里,共发生交通事故354起,死亡40人,伤363人,直接经济损失281.384万元,其中在突出的14公里连续长大下坡路段集中了其中大部分的事故。(张倩珩《公路连续长大下坡安全措施》)
据央视报道,通过设置货车加水点、刹车降温池,震荡减速带之后,情况有所改善。
▲图:国内某高速降温池。类似长大下坡路段道路符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但国家标准实际只考虑了汽车爬坡动力问题,规定了坡度,却未充分考虑坡长,导致货车长距离下坡中刹车因热衰减失灵问题被忽视。
河南连接郑州和开封的郑开大道自2006年11月开通到2013年底,发生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为55人。仅2013年一年,郑开大道就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6起,死亡29人。
郑开大道是双向十车道,路非常宽,中间却仅有两条双黄线。不守规矩的司机,很容易随意调头、转向,导致重特大事故频发。
2014年1月5日,郑开大道升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改造工程的核心就是新增3米宽的中间分隔绿化带和防撞墙。施工后一年内,郑开大道郑州段未发生一起死亡三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效果明显。
▲图:双向10车道却没有中央隔离带的郑开大道。
道路设计不宽容,甚至包含缺陷并不是罕见的现象,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道路的宽容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从而减少交通事故带来的损害,是现阶段亟须做的事情。而提升隧道的宽容性设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他如道路隔离护栏的保护设计、辅道宽度设计、进出口道路与坡度设计等等都可以通过在设计上优化道路的安全系数来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